Image
Image

掛面是一種細若發(fā)絲、潔白光韌,并且耐存、耐煮的手工面食


編輯:2022-02-22 09:04:56

  在中國,掛面可謂歷史悠久。唐代,宋代是面條真正成“條”的時期。元代,明代已經(jīng)有掛面的問世。掛面生產(chǎn)在元代開始了,當時主要采用太陽曬干。直到新中國建立前,均為大量的手工制作掛面,僅少數(shù)采用機械制作。建國后制面業(yè)才迅速得到發(fā)展,掛面生產(chǎn)線的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,室內烘干技術較為普遍地推廣。掛面發(fā)展到今天,品種繁多,制作技術各異,可以分為兩大類:一類是以中國,日本為代表的東方面條,是經(jīng)過多道壓輥壓成面帶,切條后利用低溫或中溫保濕較長時間烘干而成。全干燥時間一般為4~8小時;另一類是以意大利為代表的西方通心面,是在高壓下用擠壓機擠壓成條再經(jīng)中溫或高溫烘干而成。這兩類產(chǎn)品都起源于我國。

  掛面加入適量的鹽和堿,使其耐煮,煮得的面條湯清,吃時爽口;也有的添加一些輔料,使其營養(yǎng)更為豐富,味道鮮美。由于掛面具有食用、攜帶、保管都方便的特點,所以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。過去制作掛面都是手工操作,以后發(fā)展到用機械制作。

中國人喜歡吃面食,尤其在北方,方便面、掛面等大行其道。新的研究表明,遠在唐代,中國人就已經(jīng)在食用這種“快餐”。專門從事敦煌飲食研究的高啟安博士說:“檢閱敦煌文獻發(fā)現(xiàn),遠在唐代就出現(xiàn)了掛面,當時叫做‘須面’?!?/p>

  過去,學術界一直認為成書于元代的《飲膳正要》所記的“掛面”,是中國有關掛面的最早記載。而在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(xiàn)“須面“,并被裝入禮盒送人。如當時敦煌的一戶人家將“須面”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禮。今日中國仍有地方將掛面稱作“龍須面”。

清朝大臣謝墉《食味雜詠》記載:“北地麥面既佳,而掛面之入貢者更精善,乃有翻嫌其太細者?!边@種太細的入貢掛面,即所謂上用銀絲掛面。今揚州、鹽城一帶,亦稱銀絲掛面。將和好的濕面團搓成小手指一般粗的面條,盤掛于木頭架子上,下墜一個較短的圓形木棒,粗面條在木頭的壓力下逐漸被拉細拉長,并自然風干,就成為掛面。此法始于元朝北方人首創(chuàng)。

  相傳古時,軍卒和百姓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干,家人為使親人能吃上面條,便把搟好切細的面條掛在竹竿上曬干捆把,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,讓親人在勞動之余,下鍋煮熟,入酸湯食之。這種吃法既能充饑又能解渴,被譽為上等慰勞飯食。后來有人將曬面條改進為手工掛面,在酸湯中加入“漂稍”(雞蛋煎餅、嫩韭菜、白菜心切碎即成),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及宴會上廣為流傳的酸湯掛面。


CONTACT US

聯(lián)系人:郭先生
電 話:13611319131
地 址: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第八堡鄉(xiāng)

Image
掃一掃添加好友
版權所有:山西鑫鴻望農業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
晉ICP備2022001312號